
本文转自:新民晚报千层金配资
手机过度使用正在改变人类大脑,如何守护青少年的记忆
家校协同的幸福教育或是良方
“永远叫不对人名、永远记不住密码……”近日,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的第五届少先队幸福教育学术研讨活动现场,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、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授李晓静一开口,便精准戳中许多人的“痛点”:智能媒体时代下,记忆健康面临严峻挑战。与会专家认为,当技术成为问题的一部分,家校协同的幸福教育可能是“破题”的一剂良方。
“数字痴呆”非危言耸听千层金配资
“普通人每一天的手机平均使用时长已达435分钟,占一天1/3的时间。”李晓静教授亮出一组惊人的数据说,手机的重度使用,正在改变人类的大脑。“神经科学研究表明,长期过度使用智能手机,会导致大脑负责记忆与认知的灰质体积减少。”
她解释,人的记忆分为短时和长时,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,关键在于“复述”和“精细加工”,手机的出现,让记忆被“外包”。“我们看到美景不再用心感受,而是忙着拍照。‘拍照举动’会减少我们的记忆容量。更严重的是,手机上的信息流不断涌入,会干扰原有记忆的巩固。而睡前使用手机会抑制褪黑素分泌,直接影响记忆的巩固。因此,德国学者提出的‘数字痴呆症’并非危言耸听,而是在警示青少年认知能力的下降风险。”
李晓静建议,减少手机使用时长,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加强对青少年无意识、自主性手机使用的管理,对保护和提升其工作记忆具有积极意义。“这其中,家校协同为孩子创造可体验的幸福教育机会或是让手机‘远离’的较好途径之一。”
AI技术带来新风险
智能设备和AI技术带来学习变革的同时,给青少年健康成长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愈加凸显。上海市青少年研究会首席专家杨雄研究员说,幸福教育从社会学角度来说,就是主观幸福感。“通过开设幸福课程、组织自由活动,提升少年儿童的主观幸福感,其中,AI智能体能通过识别少年儿童情绪,提供更贴合需求的幸福课程。”但是,杨雄也提醒,AI搞不好会带来新的风险。“AI能提升应试效率,可青少年价值观未确立,无节制使用会出恶果。在AI应用上,必须建立注册和伦理审查制度,中国推进AI教育实验时,必须做好正向评估与风险防控。”李晓静认为,这种幸福感的获得,必须直面智能媒体带来的认知挑战。
面对技术的冲击,幸福教育的根基在哪里?华东师范大学卜玉华教授提出要培养“家国儿童”。“不能仅仅讨论国家如何塑造儿童,更要讨论儿童如何在生活中成长,具有国家意识。少先队特有的情感传递、行动学习、社会协同三大机制,能实现国家教育与儿童生活的软链接。”
本报记者 马丹千层金配资
广盛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